印刷色彩基本原理!如何做好印刷色彩管理?

產業消息 NEW

印刷色彩基本原理!如何做好印刷色彩管理?

在各行業中,由於原材料及其他因素的影響,會造成生產出來的產品存在色差。色差問題會降低客戶的信任度,影響後續合作。因此,色彩管理已經開始被印刷廠所重視,建立色彩管理系統、控制產品色差,對於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、產品合格率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
印刷色彩管理基本原理

【可見光】 380nm720nm是人眼所能感應的光波範圍,稱為“可見光”,在這範圍以外的就是“不可見光”

【不可見光】低於380nm就是紫外光、X射線、伽馬射線、宇宙射線等;高於720nm就是紅外線、微波射線、雷達射線、無線電射線等

【太陽光】太陽光包括可見光及不可見光,對於人眼的反應,光波範圍由400nm500nm是藍光,500nm600nm是綠光,而600nm700nm便是紅光

【加色系統】(R) 、綠(G) 、藍(B)光稱為加色系統中的三原色,混合它們可產生任何顏色。紅光(R)+綠光(G)=黃光(Y) 、綠光(G)+藍光(B)=青光(C) 、藍光(B)+紅光(R)=洋紅光(M) 當同等份量的三原色光結合,就會出現白光。(C) 、洋紅(M)及黃(Y)光分別是紅(R) 、綠(G) 、藍(B)光之相對色,任何一對相對色光混合,亦會產生白光。

【減色系統】顏料(包括印刷油墨)中也有三原色,分別是青(C) 、洋紅(M)及黃(Y)色,屬於減色系統,表現和加色系統中的三原色相反。兩個色光相加,會產生較亮的色彩,而兩個顏料相混合,會產生較暗的色彩,原因是顏料吸收部分可見光。理論上,顏料中的三原色CMY的混合可產生任何色彩,包括黑色;實際上,它們的混合只會產生部份色彩,而同等份量CMY的混合亦只會產生深咖色,不是黑色。原因是現今的顏料並不是完全理想,所以印刷油墨中須要黑色及專色填補這個缺點。

了解了色彩管理基本原理,那麼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,印刷色彩管理如何做好呢?

在做好印刷色彩管理前,要避免以下誤區。

個常見誤區:

、色彩管理就是買設備儀器?

、色彩管理就是做印刷曲線?

、色彩管理就是搞連線放墨?

、色彩管理就是找專人來管理?

、色彩管理就是去考張證書?

、色彩管理就是為應付客戶?

印刷色彩管理如何做好

印刷色彩管理在事理上分為4個辦法,簡稱為“ 4C ”,即校準(Calibration) 、特徵化(Characterization)轉換(Conversion) 及檢查 (Check) 

首先,校準,對印刷設備進行校準。使該設備能按照標準特徵輸出。

其次,特徵化,將一切設備校正後的特徵記錄下來,就是特徵化的進程。這些特徵描寫文件是從設備色空間向標准設備無關色空間(PCS)進行轉換的橋樑。

然後,轉換。在對系統設備進行校準的基礎上,運用設備描寫文件,以標準的設備無關色空間為序文,完成各設備色空間之間的精確轉換。由於輸出設備的色域要比原稿、掃描儀、顯示器的色域窄,因此在顏色轉換時需求對色域進行壓縮,色域壓縮在ICC中又有絕對色度法、相對色度法、飽和度法和感覺法四種方法。

最後,檢查。許多進行色管的企業容易忽略的一點,完成了前面的 3C,如果沒有持續維護設備、材料以及人這些變數,很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周後便出現偏差或不穩定。要讓色彩管理一直保持準確,從進料檢驗以至最終生產設備的操作人員,都應保持各種檢查的機制,當查出狀況時,及早找出問題的所在並予以改善,讓製程回復到最初建立特性的狀態,可以大幅延長ICC描述文件的使用壽命,色彩管理才能持續有效。